经济之家-> 产业 >

产业投资竞争激烈,融中董事长朱闪:在新形势下要学会“造圈”

发布时间:2023-09-26 10:13来源:证券之星阅读量:17717   

9月22日,在松禾资本年会上,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以《卷·破》为题,提出了“卷”无法避免,必须不断创新,主动破局。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卷在加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不仅需要具备共情与沟通能力,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掌握、运用、驾驭人工智能工具不断创新实现破局。未来一定要精、要专、要独特,在卷与破交替之中,积极行动,适应改变,创造改变。

融中财经董事长朱闪分享了自己近期对于迭代中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一番观察。他认为,在中国产业投资大背景下,能够持续发展并胜出的机构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有过成功穿越过1-2个完整的投资周期的经历;第二,坚守自己的赛道,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第三,构建并打造了一个好的投资生态圈;第四,已经开始或正在进行ESG的实践,为未来发展持续布局。

募资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

回顾2022年,朱闪在演讲中给出一组数据:募资市场活跃度不高,新备案基金规模4466亿元,新备案基金数量8725只,较2021年规模和数量同比分别下降了34.67%和3.32%。

在今年,虽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新增备案数量持续降低,但规模有所回升。2023年1-8月,新备案基金数量为3567只,较去年同期下降36.80%;规模3972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上升了33.32%。

值得一提的是,在量变少的情况下,结构也有变化。2023年,人民币基金出资人结构中最多的是政府资金,占比超过四成。而2021年政府资金占比为37.40%;2022年占比为37.00%。因此,在这个新形势下,业界频频提及一个趋势——结构性募资难。

另外,在投资风格上,私募股权投资整体保持谨慎。2023年1月至8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金额合计4295亿元,投资数量合计3084个,较2022年同比分别下降39.71%和32.03%。理由是,管理人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对于投资愈发谨慎。同时,私募股权投资主流趋势已从财务投资向产业投资转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更受资本关注。

此外,在退出上,IPO红利逐渐减弱,并购等主动退出策略受到关注。朱闪表示,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上市退出市场套利空间变窄,上市红利将逐渐消失,当前A股又面临政策阶段性收紧。而香港市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IPO数量明显下滑。中概股在叠加中美关系不确定因素下,恢复尚需时日。而这也导致被投企业数量与IPO企业数量失衡,叠加LP对于DPI的重视,GP通过回购、老股转让,并购等主动方式实现退出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形势下,机构要学习“造圈”

结合国际形势和产业投资的大背景,朱闪进一步分析认为,未来机构将分化成为三大类:其一,美元基金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如今在募资端与投资端都遇到了重大挑战,未来将逐渐本土化与人民币化;其二,国资、产业资本具有资金优势,汇聚着产业资源,今后将在募资、投资、投后赋能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其三,一批展业15年以上、管理规模100亿以上,且团队稳定的一线创投机构,作为市场化常青树机构,将在今后更受LP及企业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述三类机构中的哪一个,都正在新趋势下开始学会“造圈”。朱闪表示,一方面,机构要坚守自己的赛道,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这是定位圈;另一方面机构要学会构建并打造好一个投资生态圈。

其中,在定位圈的构造上,目前受政策影响催生出两条投资逻辑。一条是市场关注的科技创新主线,有着“投早、投小、投硬”的特点;另一条线则是近年来各地政府频频提及的战略新兴产业,关注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赛道。

对于两条逻辑不同的主线,朱闪表示,“市场化机构与国资背景机构应根据各自禀赋选取赛道和投资时点,在投早投小投硬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大主题下,选取适合自已的交集。”

在生态圈的打磨上,产业投资与募资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朱闪表示,“GP投资的产业项目在各自的领域逐渐成为龙头,在形成了龙头效应后也选择成为GP的新LP,形成反哺效应,与投资机构携手共进。”

同时,深度的合作绑定,将产业资源有效整合为投后赋能。朱闪称,尤其是投资机构的已投项目在产业链上下游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为项目全方位进行赋能,从投后赋能角度树立品牌地位。

在这个新形势的“造圈”大潮里,深圳的私募股权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创投行业的重要平台。截至2022年末,在辖区内投资中小企业的项目达到12000多个,投资的本金3300多亿,投小投创新已经形成趋势,投资深圳20+8的产业集群项目已经达到4500个,在投的本金超过1000亿。

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会长、深创投总裁左丁在演讲中表示,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随着市场不断调整,市场环境优化、投资机构进化和投资策略细化等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新趋势。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